【观察】刘志勤:瞄准治理痛点 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本文刊于5月22日《中国城市报》。
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在北京顺利举行,并取得巨大成功。会议结束时签署的270多项合作协议,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获得的最广泛支持,充分展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力。无论是国际政界、各国商界,还是沿路国家民众,无一不对“一带一路”的美好远景充满信心和期待。
然而,对于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热闹过后,仔细认真地梳理本次峰会的各项协议,推动、实践并落实这些协议,不仅对己签协议而且对未来更多协议的实施执行,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而其中关键因素之一,便是如何协调和加强项目落实过程中的治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峰会上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就是如何应对和解决“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今世界诸多问题的根源。面对现实世界各类矛盾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经过反复研究、深思熟虑,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带一路”构想,为解决这三个“赤字”提出了最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需要指出的是,重视并妥善解决好“治理”问题,正是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的大事。
第一个难题便是项目本身的治理问题。由于项目种类繁多、内需各异,面对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问题,特别是以中方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力,涉及资金安排、工程设计和施工计划等领域的合作时,如何加强与国际参与者及当地政府与民众的合作,成为了治理的核心内容。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将决定项目的成败,而这也是对中国治理能力的考验。
第二个难题在于如何做好民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峰会的报告中特别指出,“国之交在于民之亲,民之亲在于心相通”。我们深知,民心通,则万事通;民心顺,则万世顺;民心连,则万物成。民心治理,是个细致的大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大意。因为民心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最普遍、最细腻的部分,它有如人体的毛细血管,支撑着整体的安全健康。所以,民心治理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当民心相通、民意相联之时,我们的项目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第三个难题是要治理好与国际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在落实“一带一路”规划时,难免会与一些国家的机构和企业有较为纷杂的合作,特别是在双方的理念、管理模式、执行习惯以及技术标准等方面有差异时,一定要不断讨论和磨合。我们许多项目将会是多国合作的“混血儿”,要确保项目的健康发展,就需要高超的治理能力。求同存异在先,求同化异在后。中国在治理文化异同和标准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否在保持各国传统特色的同时,优质高效的引领各国人民走上“繁荣之路”和“幸福之路”,将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能力、有办法、有智慧地治理好与各国的合作关系。治理好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千头万绪,才能确保“一带一路”所有项目在正确的轨道上推进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行动的号角已经吹响了集结号,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次世纪机遇,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齐心协力,向着“和平之路,合作之路,发展之路,繁荣之路,文明之路”迈进!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Governance Research Center,RUC)成立于2017年3月9日,是北京巨丰金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琳女士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负责运营管理的教育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由原外交部副部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何亚非领衔,前中国银行副行长、国际商会执行董事、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张燕玲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旨在构建高层次、高水准的全球治理思想交流平台,并向社会发布高质量的全球治理研究报告,努力践行咨政、启民、伐谋、孕才的智库使命。
欢迎关注全球治理官方微信公众号
globalgovernance2017
更多阅读: